最近一直在重读中国信通院智慧城市首席专家高艳丽教授的一篇文章,文章主要阐述了数字孪生这项技术到底是如何推动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到底有什么区别。越读就越觉得里面可提炼的观点太多了。
数字孪生这个概念今年特别火,尤其是在凯文·凯利(被业内称为科技预测教父)于今年3月亲自撰文,提出“镜像世界”(MirrorWorld)和“数字孪生”后,“数字孪生”一词的百度峰值指数直破1万,而在此之前,其百度指数几乎为0,对比几乎是断崖式的。而高工这篇文章早在一年前就写好了,相比当下这一波蹭热度的文章,触角和思考扎得很深,说几点切身感受。
我差不多有近10年的信息化经验,去年开始重点研究智慧城市并参与项目实践,确实能感觉到产业界对数字孪生城市的认知还远远没有跟上,这一点很是赞同高教授所说。就我看到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来说,主要还是基于垂直行业信息化、横向数据和业务打通,核心还是基础信息化建设。但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和设计思路,不是简单的信息化覆盖的过程,而是把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的底层逻辑改变了。
城市传统信息化建设解决了垂直行业或专业的效率,跨职能的数据孤岛也可以通过大数据集成技术来收集、集成和共享,但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模拟预测,通过仿真技术,提前推演治理方案的最终改进效果。
如果基于数字孪生城市技术,整体城市建设运营逻辑将完全重构,将重新定义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的关系。
未来的数字孪生城市会与真实城市1:1高拟真虚拟重建,从极致的城市场景和数据可视化、物联控制,到仿真,到预测、决策,再到优化治理的良性系统,提前预演城市建设方案以及仿真结果,来高效的指导真实城市建设,正如高教授在文中所写:
“在数字孪生城市,过去可追溯,未来可预期,当下知冷暖,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全市一盘棋尽在掌握,一切可管可控,管理扁平化,服务一站式,信息多跑路,人力少跑腿,虚拟服务现实,模拟仿真决策,精细化管理岂非容易,人性化服务岂非不难,城市智慧再不是空谈。”
当然,要真正实现数字孪生城市,早期还需踏踏实实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效率问题:物理城市到高拟真的数字孪生虚拟城市的重构,效率能不能较当前提升百倍?比如精度问题:L5毫米级高精度标准,成本能不能降至平民化?比如内核问题:解决了视觉上的真实度,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是否也能一并无误地进行虚拟映射?比如场景问题:不同城市功能,如应急、交通、警务、规划等所遇到的问题,如何针对性解决?
这些都是我们每天在思考的问题,每个问题的细节点,要解决到极致,都非常难。难的事才有意思,这也是每天跟同事之间讨论最火热,干起来最刺激的事儿。